在沙漠里种下绿色的希望

2015年05月05日 来源: 集团公司党委工作部 作者: 蒙振民 浏览: 我要评论 字号:

    “一个沙岗,又一个沙岗,一个太阳,又一个太阳,野性的旱风扑过来把我拥抱,我的心困惑了,为什么它滚烫而又凉爽?” 这是文人对沙漠风光的真实感受。

 

(任志强等知名企业家与太西煤集团志愿者合影留念)

通古淖尔系蒙古语,为清澈的湖泊之意,被誉为腾格里沙漠的蓝色眼睛。阿拉善左旗通古淖尔地区,是指腾格里沙漠东缘的三千平方公里大沙漠。长期以往困扰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是土地沙漠化的加剧。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从上个世纪开始,政府、企业和驻地居民就已经投身到人与沙的较量中,在这里展开了一场艰巨而没有硝烟的战争——治沙。

沙漠化导致土地退化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养分流失。而土壤肥力的自然恢复需要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时间。如果用人为措施恢复土壤的肥力,需要的投入量难以计算。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沙漠化已经刻不容缓。

沙漠是凝固的海。维护这片海的安宁与美丽需要全员参与。

201551日,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主办的“拯救10m2”一亿棵梭梭2015年春种活动如火如荼。任志强、袁岳、毛大庆等中国知名企业家、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志愿者共600多人参加的了此次公益活动。

环保需要从日常行为抓起

常说环境保护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做起。在这次公益活动中,我们注意到了所有人水杯自带,吃的简餐,活动启动动员讲话看不到讲话稿。活动现场看不到一点生活垃圾,这些都说明了一种理念的改变,一种认识的提升。

据阿拉善SEE协会工作人员介绍,“一亿棵梭梭”是SEE和当地林业部门合作的战略合作项目。项目规划区域与政府的植被恢复区域互补,旨在使连接而成的绿化带成为一道生态屏障,遏制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接合和进一步蔓延,确保有效恢复当地荒漠植被。这次活动筹办小组严格遵循绿色、环保、简约理念,在活动各环节设计方面充分考虑脆弱的生态环境,尽量做到不留生活垃圾,保持这片沙地的整洁。这些看似小事,实则是大事,很科学、很人性化。只要我们把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做好了,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实到实处。

没有界限的治沙攻坚战

51日是劳动者的节日,但大家依然冒着酷热种梭梭,一桶又一桶的浇水。有年过花甲的老人、有中学生、大学生志愿者,有天真烂漫的小孩,有的家庭甚至全员参与。这种力量已经超越了年龄、区域,民族…….形成一股强劲的精神动力。在现场,这样一个温暖的镜头感动了所有人:两个不到十岁小孩用一个木棒抬着水桶,来回穿梭在大人中间,浇灌着一棵棵梭梭苗子。稚嫩的小手不停的擦试着额上的汗珠…….“我爸爸妈妈也来了。看,在那边……”其中一个小孩对着镜头,扮着鬼脸说。顺着小孩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一对年轻夫妇正在专心致志的种树,丈夫挖坑添坑,妻子扶着树苗,孩子在浇水,这无疑是一幅最美的劳动画面。

 

(太西煤集团公司志愿者正在种梭梭)

“我的根在阿拉善,随父辈去了陕西,对阿拉善很有感情。孩提时代,我记忆中的阿拉善很美,通古淖尔地区湖泊环绕,沙金湖、艾伊特湖、天鹅湖……大大小小有数十个湖泊,天水一色,野鸟飞翔,黄色的沙涛,苍茫没有尽头…….”“每年这个时候我都要来这里植树,能为这里奉献一点微薄之力,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来自陕西的志愿者表达出了他的心声。他是两鬓斑白,目光矍铄的老人,更像一位诗人。

“我是北京的大学生,对于沙漠的认知仅限于电视镜头和书本图片,这次身临其境,感触很多,北方的治沙工程真是一个壮举,北京人说北京的沙尘暴是内蒙古刮过去的,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偏激的说法,沙漠化治理已经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人与人、区域与区域之分,所有人都应当积极行动起来,身体力行的投入到这场人沙斗争中。这也是实现绿色中国梦的一种具体体现。”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学生说出了他的感受。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太西煤集团公司40人参加这次种树活动,旨在员工意识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让员工爱企业、爱家乡、爱护环境。作为阿盟本土企业,集团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植树造林,绿化山川,这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参加此次活动的太西煤集团公司一位领导说出了企业对环保的重视和认识。

……

重新思考人与沙漠关系

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神奇与魅力。通古淖尔,以湖与沙绽放异彩,注定有它的独特与浪漫。这里是沙的世界,更是水的天堂。这里是湖与沙的奇缘,更是沙与湖的偶遇。是沙造就了湖,也是湖成全了沙。最可贵的是,面对漫漫黄沙,这里的人学会了换一种思维看沙漠,把“绿化”与“产业化”相结合,把“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实现了生态和经济同频共振。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做客沙漠人家。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驻地人民的钱袋子也逐渐鼓起来了。

 

太西煤集团志愿者在集团公益林牌前合影)

几年前,面对茫茫沙海,当地居民除了茫然还有担忧,如何过好自己的小日子?现在,他们找到了答案。当地充分利用沙区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突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把防沙治沙生态建设与沙产业有机结合。沙葱、沙芉、苦菜,这些天然野菜,已经在市场上很走俏;田园式农家乐,绿洲上农牧民小菜地的黄瓜,西瓜和杏子甜得让人陶醉,蔬菜水果是完全的“农家肥”、纯粹的天然有机食品,既好吃又安全;清水煮羊肉,一把沙漠盐湖中的颗粒盐、几片小菜地新挖来的生姜和几根大拇指粗的葱秧,放在土灶上大锅里,用柴禾和骆驼粪蛋蛋上慢慢地煮上……一瓶“吉祥阿拉善”白酒倒在蓝边白瓷碗里,即兴而来的蒙古长调……星光满天的时候,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扯着嗓子吼歌。这些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相互融合,绵延的是一种文化,而挂在农牧民脸上的是大把大把数票子的喜悦。只有人的生环境更加和谐了,群众的小日子红火了,我们的社会大家庭才会更加幸福。

 

 

 

 

 

 

Loading

重大信息

服务热线